栏目

教学教研

蚌埠四中2024年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2024-04-29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太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学课程教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精神,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与指导性,切实转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从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出发,探索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多选择,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稳妥推进,合理设置,注重知识衔接,加强宏观调控。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我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新课程,在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调整,通过实践摸索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设置最佳方案。


3、规范有序、因校制宜、积极探索、确保质量。


三、培养目标


中学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课程设置


(一)学制与课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分两个学期,每周4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是否分学段安排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确定。


(二)课程类别。


中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三)开设科目与学分


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四)学分认定


1.学分认定主体。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完善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科学、规范地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认定公开、公正、公平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真实性。


2.学分认定要求。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学科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修习。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学习过程表现良好,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认定考试(考核)的内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确定;考试(考核)方式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学期末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和补考。认定的学分要记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毕业资格认定


我校普通高中学籍学生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准予毕业:


1.三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记录符合要求,思想品德须达到合格。


2.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


3.学生须参加安徽省普通高中各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且成绩合格。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合理制订课程实施方案。


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二)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自我认知指导、学业选修指导、职业行业体验和专业选择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研究与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深入理解中学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研究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研究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研究,注重对学生研究过程的评价。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四)规范教学管理。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和开科数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周时总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